清晨六點,天色微明,我和鹽源縣雙河鄉的客戶羅相會一行三人踏上行程,早上六點半準時抵達鹽源縣鹽井街道黃沙溝村的零售點——羅天元的門市部。黃沙溝今天逢場,我們前天下午就與羅天元聯系妥當,準備在此開展一場門店促銷活動。
此時,羅天元一家早已等候多時,他和老婆、兒子迅速打開店門。我們立刻行動起來,熟練地架起帳篷、支起拱門、掛上橫幅,還將各類樣品肥料整齊地擺放在門前。緊接著,宣傳廣告的喇叭聲響起,為這場促銷活動拉開序幕。
此時正值蘋果即將施二道肥的關鍵時期,趕場的人們都格外積極。七點鐘左右,場鎮上便熱鬧起來,騎摩托車的、開拖拉機的、背著背簍的,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趕來。我們兵分幾路,一邊熱情地向過往人群發放宣傳單,一邊耐心地接受他們的咨詢,詳細講解肥料的用法用量。同時,現場還不斷有零賣稱量和整包上車的需求,大家忙得不可開交。
從七點半到十二點左右,場鎮上的人漸漸散去,這場促銷活動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共銷售出鄂中生物高分子18 – 7 – 25的肥料3.6噸,鄂中15 – 15 – 15硫酸鉀肥料4.3噸,其中還有0.5噸是以5 – 10斤左右的小包裝零賣出去的。另外,我們還預售了1.5噸肥料,顧客交款后,將由零售商負責送貨上門。
下午兩點,稍作休息后,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黃沙溝村走訪農民朋友。黃沙溝村使用鄂中肥料已經有六年的歷史了。二組的安清泉家有八畝地,第一年春天,他只在兩畝地上使用了鄂中肥料,其余六畝地則用了其他肥料。經過一年的對比,他發現使用鄂中肥料的地塊收成明顯更好,周圍的鄉親們得知后,也紛紛開始大量使用鄂中肥料。
看到我們的宣傳車駛來,鄉親們立刻圍攏了過來。我熱情地與安清泉、劉義奇、安洪生、安清培等幾位鄉親交談,詢問他們今年的收成情況。他們紛紛表示,今年的收成相當不錯。雖然市場上肥料種類繁多,真假難辨,但他們用鄂中肥料這么多年,一直都很滿意,鄂中肥料早已成為他們心中的放心之選。
下午六點鐘,夕陽西下,余暉灑滿大地,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和鄉親們的信任,離開黃沙溝村,踏上了回鹽源縣駐地的路。這一天,雖然忙碌又疲憊,但看到鄉親們對鄂中肥料的認可,我們的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四川分公司 夏美)
]]>孫總監一開場就提到當下大環境不景氣,這話咱太有體會了跑市場的時候,我們親眼看到不少小廠家裁員、欠薪。再回頭看看咱們公司,不管市場形勢多么嚴峻,工資每月都準時發放,這讓我們心里特別有安全感,也感到無比踏實。以前,我們總覺得“拿工資干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經過孫總監的點撥,才恍然大悟:這份安穩的背后,是公司平臺在默默承受壓力。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這份保障。
不過,光珍惜還不夠,還得知道咋干才不辜負公司平臺。孫總監把干貨掰得特細:營銷方案和規劃是咱的“行軍圖”,跟著走就不會在市場里繞彎路;遇到客戶嫌貴、競品搶單這些糟心事,別慌,把公司的政策工具用活了,都是解決問題的硬招。
還有我們吃飯的本事——農化和產品知識,以前跟農戶聊肥料,可能只會說“管用”,現在得講清成分、說透效果,這才是專業;“一田三會”得實打實做,田間觀摩不是湊人數,而是讓農戶看見真效果。
孫總監還特別實在地教導我們要注重團隊協作。咱們這個“三人小組”可不是擺設,得充分利用每個成員的優勢。有人擅長跟客戶嘮家常、拉關系,有人精通講技術、講產品,有人能把政策算得明明白白。三個人要是能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那效果可比單打獨斗強十倍,這不就相當于肥料銷售里的“增效肥”嘛!
這三天培訓,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學以致用。啥也不多說了,咱們就用業績說話,這才是對公司最大的回饋與感恩!(吉林分公司? 何濤)
]]>
八載春秋,與化肥為伴,行走在田間地頭,穿梭于農戶商家之間。這一路的風塵仆仆,這一程的酸甜苦辣,沉淀下來的是對行業、對人、對生活的點滴感悟。
初入行時,我以為銷售無非是價格與產品的博弈。手中握著產品手冊,心中盤算著提成比例,以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便能打開市場。然而真正踏進那片廣闊的田野,面對那些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的農民朋友,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淺薄。他們不關心你的銷售技巧,只關心今年的收成;不在意你的能言善辯,只在意腳下的土地能否結出希望的果實。
第一年,我跌跌撞撞,帶著都市的傲慢與鄉村的質樸碰撞,收獲的多是婉拒與不解。直到某個炎炎夏日,一位老農告訴我:“小伙子,你不懂地,怎么懂肥?”這句話如醍醐灌頂。從此,我開始學習土壤知識,研究作物習性,了解氣候影響。銷售不再只是銷售,而是成為連接技術與田地的橋梁。
中間幾年,我逐漸領悟到,化肥銷售的本質是服務農業、服務農民。那些最樸實的耕種者,他們可能不會說漂亮話,但有著最敏銳的辨別力。你真誠以待,他們便報以信任;你虛與委蛇,他們便避而遠之。在這片沒有圍墻的辦公室里,誠信是唯一的通行證。
行業的變化也令人感慨。從最初的傳統化肥到如今的測土配方、緩釋肥料、有機無機結合,從單純追求產量到注重品質與環保,八年間見證了農業的轉型升級。每一次新產品的推廣,都是一次觀念的更新;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挑戰。作為銷售者,我們不僅是產品的推廣大使,更是農業現代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最難忘的是與農戶們建立的深厚情誼。記得有一次深夜,一位種植大戶打來電話詢問施肥問題,我耐心解答后,他感慨地說:“你們這些懂技術的人能來到我們農村,真好。”那一刻,所有的奔波與辛苦都有了意義。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守護那片生機勃勃的綠色。
八年的銷售生涯,磨平了棱角,沉淀了心智。學會了在拒絕中堅持,在困難中創新,在成功時謙卑。看過假冒偽劣產品對農民造成的傷害,也見證了好產品帶來的豐收喜悅。這些經歷讓我明白:任何一個行業,最終能夠長存的,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負責任的人;不是最快獲利的人,而是最創造價值的人。(西北分公司 張立明)
]]>
9月12日,民權縣縣長王景義一行到河南鄂中,調研企業生產運行、安全保障及防汛應對等工作。
調研期間,王景義與企業經理展開座談交流。他認真傾聽了企業關于生產經營和市場銷售情況的匯報,詳細詢問了企業安全環保措施的落實細節以及防汛工作的具體安排。針對民生河段清淤問題,王景義現場組織研究解決方案。他強調,企業務必嚴格落實各項防汛措施,強化環保整治力度,同時要抓住秋季用肥旺季這一契機,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王景義對相關部門提出明確要求,要全力以赴為企業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他鼓勵企業堅定發展信心,積極提升產量與銷量,嚴格遵守各項安全環保規定,以實際行動為民權縣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河南鄂中 李帥帥)
]]>起初,年齡確實帶給我困擾。我能感受到,當農戶、客戶或同行得知我的年紀后,眼神和語氣中那份微妙的猶疑——是啊,我可能比他們的孩子還要年輕。但短短一年后,這份煩惱早已煙消云散。
最讓我難忘的是一次獨自下鄉。面對一位苗木大戶,推廣產品時遇到了難題。苗木并非我熟悉的大田作物,以往的課程也少有涉及。他直言不諱:“你連這個都不懂,怎么跟我推銷?”那一刻,我沒有掩飾自己的生澀,坦誠道:“是的,我剛接觸咱們當地特色作物不久,經驗確實不夠。但請您放心,我們公司有強大的專家團隊做后盾。”隨即,我撥通了農化專家王翔老師的電話。通過王老師專業的講解和耐心的溝通,我們不僅當場促成了訂單,更贏得了這位大戶長期的信任——至今,他的田里依然穩定使用著“鄂中仟金方”。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農化知識才是我們的“根”。從此,田間地頭成了我的課堂。開車路上遇到不認識的作物,或是拿不準施肥方案的田地,我一定會停車,掏出手機拍照、識圖、查資料,直到弄懂為止。我如饑似渴地學習土壤特性、作物生長規律、病蟲害防治要點。我越來越明白,農業的學問深似海,要想真正幫到農戶,就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如今,我早已不再為年齡所困。相反,我看到了年輕的獨特優勢——它賦予我無窮的沖勁和學習的敏捷。跑市場、見客戶、下田頭,我從不懼怕被拒絕。我深知,只要腳步夠勤、心思夠誠、知識夠硬,就一定能打開局面。
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無比真實:我能為合作的客戶成功拿下訂單;我能用學到的知識和公司優質的產品,幫助信任我的農戶提升產量、增加收益。每一次看到農戶因為我的建議而露出滿意的笑容,每一次因為解決了實際問題而獲得他們的認可,都讓我更加確信:尊重,從來不是靠資歷堆砌,而是靠腳踏實地的成長和解決問題的實力贏得的。
扎根在泥土的芬芳里,我正努力向陽生長。作為農資行業的新生力量,我滿懷信心——用專業的知識武裝自己,用AI尋戶、大數據方案等前沿科技賦能服務,用年輕的熱情澆灌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這條路,我走得堅定而踏實。(浙江分公司 韓春洋)
]]>心得一:土地為基,肥料需對癥
初到菏澤,我曾以為優質肥料自會吸引農戶。然而,在東明縣黃河灘區的沙質土上碰了壁。這里的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農戶習慣了高氮肥料,對我們的緩釋肥心存疑慮。這讓我深刻意識到,肥料沒有“萬能款”,只有“對癥藥”。于是,我養成了“三問”習慣:問地塊前茬、問土壤類型、問農戶需求。根據東明縣西瓜種植戶的裂果問題,我們推薦螯合鈣肥;針對牡丹區油用牡丹的土壤板結,我們主推生物有機肥。甚至帶著土壤檢測儀,將“測土配方”落到實處。漸漸地,農戶們說:“鄂中的人懂咱的地,推薦的肥信得過。”
心得二:承諾為金,信任比肥料更重
農資銷售,做的是回頭客生意,拼的是信任。記得第一年,在牡丹區王浩屯鎮,一位大叔因價格猶豫。我提出試種,承諾收成不如人意則補差價。秋收時,試種田的玉米穗子沉甸甸,大叔成了我們的忠實客戶,還帶動了鄰居。我深知,農戶要的不僅是肥料,更是豐收的保障。因此,我們從不急于求成,而是送貨時指導施肥,出苗后回訪長勢,遇病蟲害及時聯系農藝師。當農戶把我拉進他們的“種植交流群”,我知道,這比任何銷量都珍貴。
心得三:與時俱進,銷售與農戶共成長
八年里,菏澤的農業和農戶都在變。高標準農田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興起;農戶從憑經驗施肥到看土壤檢測報告,從埋頭種地到盯著市場選品種。銷售若跟不上變化,終將被淘汰。于是,我們在鄉鎮開“農技小課堂”,建微信服務群,推出“定制化用肥套餐”。有次,東明縣的種糧大戶要打造“噸糧田”,我們全程跟蹤,最終畝產超千斤,他逢人便夸:“鄂中不僅賣肥,更幫我們種好地。”這讓我明白,銷售是與農戶共成長的過程,在解決他們的難題中,自然能站穩腳跟。
八年農資路,我從“外來的推銷員”變成了農戶心中的“懂行人”。我深知,肥料是紐帶,但真正扎根的是對土地的敬畏、對農戶的真誠,以及與他們同頻共振的成長。往后,這份心得仍是我前行的“基肥”,滋養著我在東明與牡丹區的沃土上,繼續傳遞“豐收的希望”。(山東分公司?? 趙耀)
]]>
5月,陽光漸盛,農田里一片生機勃勃,這是農資銷售的關鍵時期。作為公司一名業務員,肩負著區域市場銷售工作的重任,特別是公司新推出的增效性肥料,圍繞公司一田三會開展工作。
選擇示范田是推廣的第一步,這既需要土壤條件具有代表性,又需找到愿意合作的農戶。在鹿寨鎮石路村,我遇到了莫大叔。起初,他對藻力壯增效肥持懷疑態度:“我種了大半輩子地,一直用通用3個15的復合肥,這新玩意兒能行嗎?”我耐心解釋藻力壯增效肥的優勢,特別是海藻酸和螯合微量元素的添加,還承諾免費提供肥料和技術指導。莫大叔勉強答應嘗試,示范田得以確定。
接下來是農民會,我滿懷期待地在村里大樹下擺好桌椅,掛起橫幅,但來的人寥寥無幾。我振作精神,詳細介紹藻力壯增效肥的益處,卻遭遇冷淡反應。有人小聲嘀咕:“說得好聽,誰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次農民會效果不佳,但我深知不能輕易放棄。
六月,示范田里的水稻在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我瞅準時機,組織了觀摩會。那天,我早早來到示范田,等待農戶們的到來。他們陸續抵達,我興奮地介紹:“大家看,用了鄂中藻力壯增效肥的水稻,禾苗分蘗多又粗壯,葉片又大又綠,根系也很發達。”農戶們圍在田邊仔細觀察、討論,莫大叔也笑著說:“這肥效還真不錯!”這次觀摩會讓不少農戶心動了,當場就有幾戶表示愿意試用。
此后,我頻繁往返于村里和田間,觀察禾苗長勢,了解農戶種植情況,解答他們的問題,指導施肥。七月,天氣炎熱,稻谷豐收在望。我和客戶裝滿肥料的車,在鄉間小路上奔波,汗水濕透了衣衫。但看到農戶們信任的眼神,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幾個月的推廣之路,從最初的不被理解到逐漸被接受,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我知道,推廣增效肥是個長期過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用實際行動證明效果,就能讓更多農戶認識到鄂中增效肥的好處。這段經歷讓我收獲滿滿,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推廣增效肥的信心。(桂北分公司 石杰)
]]>初入公司,我對肥料行業一無所知,但公司的七天系統培訓讓我迅速掌握了行業基礎知識,意識到專業知識是立足市場、服務客戶的根基。
實習期間,我跟隨宣傳車前往廣西,實地學習了各類產品知識,親眼見證了肥料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在協助組織農民會時,我深刻體會到公司品牌在市場上的高認可度。同時,我也意識到肥料銷售與藥品銷售的本質區別:不僅需要與經銷商建立良好合作,更要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科學、專業的用肥指導。這段實習經歷讓我經歷了從藥品銷售到肥料銷售的艱難觀念轉變與適應期。
回到工作崗位后,面對陌生的市場交接工作,我曾感到迷茫。但同事們的熱情幫助讓我迅速融入團隊,掌握了復雜的發貨流程、產品知識及具體工作細節。代理商的支持與配合也讓我在工作中倍感溫暖。
銷售旺季時,客戶訂單紛至沓來,發貨量持續攀升。面對客戶的催貨需求,我們團隊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保障了客戶訂單的及時交付。這段經歷讓我積累了應對銷售旺季復雜局面的經驗,也認識到高效工作協調能力的重要性。
在市場走訪中,我發現負責區域內種植結構單一,且受政府政策、病害等因素影響,肥料銷售遭遇瓶頸。針對這些問題,我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計劃:深入下沉市場,加大拜訪力度,推廣增效肥產品,并動員種植戶打造示范田。同時,我也學習了處理串貨亂價現象的方法與策略,為維護市場良性發展積累了經驗。
6月份,我開始全身心投入到經銷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中。這是首次獨立組織此類重要活動,從會議策劃、嘉賓邀請到會場布置、流程安排,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深刻體會到組織成功會議的不易。
回顧這半年的工作,雖然業績尚未特別突出,但我收獲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寶貴的銷售經驗,實現了從銷售新人到獨立開展基礎銷售工作的蛻變,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待。(鄂北分公司 盧安幸)
]]>清晨出發,車輪碾過鄉間小路,露珠在麥葉上閃光。推開小店的門,或是站在田埂旁,遞上的不只是一袋肥、一瓶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老鄉們粗糙的手掌,緊握著產品,眼神里是對好收成的渴望。這份托付,讓肩上的行囊有了溫度,也讓我們懂得責任的重量。
倉庫里,化肥堆疊如山,農藥排列整齊。它們靜默著,等待著奔赴各自的“戰場”。我們熟悉它們,如同熟悉土地的脾性。哪塊田需要“進補”,哪種蟲害急需“退敵”,這份了然于心,源于無數次的彎腰觀察,源于與土地、與農人最直接的對話。
風吹日曬,路途顛簸,是常事。但當金秋時節,聽到電話那頭抑制不住的喜悅:“老王,今年這穗子,真沉啊!”所有的辛勞,瞬間被那沉甸甸的喜悅填滿。我們的行囊里,沒有耀眼的金銀,卻裝滿了泥土的信賴,禾苗的渴望,和秋日里那最動聽的回響——那是大地對耕耘者,也是對我們這份平凡工作,最深情的禮贊。
這份耕耘,或許只是廣袤田野里的一束微光,但當無數微光匯聚,便照亮了通往豐收的路。(遼寧分公司 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