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肥要足,根基要穩
番茄是個“大胃王”,底肥得施足。在定植前,深翻土壤,暴曬殺菌,然后每畝撒上鄂中仟金方豆粕有機肥80公斤,再配上高分子氨化硝硫基復合肥40-50公斤。這鄂中仟金方有機肥,可是由優質豆粕發酵而成,富含有機質和多種微量元素,能為番茄生長提供持久而全面的營養。底肥施得足,番茄的根基才穩,后期才能長得壯!
二、水肥跟上,果實膨大
番茄進入果實膨大期,水肥需求直線上升。這時,鄂中仟金方12-08-30大量元素水溶肥就派上了大用場。每畝每次10-15公斤,隨水沖施,間隔10-15天一次。這肥料里的氮磷鉀比例科學,還添加了多種中微量元素,能讓番茄的根系更發達,葉片更綠,果實更大更圓。農戶們都說,用了鄂中仟金方水溶肥,番茄的產量和品質都上了一個臺階!
三、高鉀肥料,防早衰促豐收
采收期,番茄植株容易早衰,這時就需要及時補充高鉀型水溶肥。鄂中仟金方的高鉀肥料,能讓番茄植株保持活力,促進后續果實生長。每采收1-2穗果后,及時補充一次,番茄就能持續高產,農戶們的錢袋子也就越鼓越滿。
四、菌劑助力,抗逆增產
除了常規的施肥管理,鄂中高分子60億/ml菌劑也是番茄種植中的秘密武器。這菌劑里含有的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有益菌,能增強番茄的抗逆性,抑制病菌,保水保肥。在番茄生長的關鍵時期,搭配水溶肥一起使用,效果杠杠的!
五、適時采收,品質保證
最后,別忘了適時采收。本地銷售的番茄,可以在果實轉色期(果肩微紅)采收;長途運輸的,可以在果實白熟期采收。這樣既能保證番茄的品質,又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種植番茄,就像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科學的方法。鄂中仟金方肥料,就是番茄生長路上的得力助手,可讓番茄長得更好,產量更高,品質更優,趕緊試試吧!(鄂東分公司 汪佛楊)
]]>市場常見肥料長效技術主要有:物理包衣型長效技術,包括硫包衣技術、樹脂包衣技術以及肥包肥緩釋技術;化學長效技術,可分為抑制類穩定I型、穩定Ⅱ型、穩定Ⅲ型以及化學合成緩釋脲醛肥料;含肥效保持劑肥料和復合增效型長效技術。鄂中生態結合作物、土壤及氣候特點,對上述技術進行優化創新,形成了以下四大功能性增效技術平臺:
(1)仟金方(神捕之鷹)DMPP穩定技術
通過末端添加DMPP,有效抑制土壤硝化反應,延緩銨態氮向硝態氮轉化,增加土壤銨態氮吸附量,減少硝酸鹽淋洗損失,推遲肥料氮硝化40~50天,N2O減少排放40%~70%,提高土壤有效氮60% 以上,提高氮肥利用10%~30%,肥效釋放期更長,肥料利用率更高。
(2)高分子(神捕)雙控聚氨酯包膜技術
高分子(神捕)雙控系列肥料采用噴漿硫酸鉀復合肥為母料,養分更均衡,摻混工藝,復合肥效,一次施用,一季有效,更適合經濟作物或大田作物底肥施用。運用雙重聚氨酯包膜養分緩釋技術,精準調配氮素營養釋放,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同時鄂中生態特有生物高分子三段養分釋放技術,具有保水保肥,螯合改土,刺激作物抗逆,高效營養供給。
(3)鄂中農谷肥效保持技術
鄂中農谷系列控失肥是按一定比例內添加升級版肥效保持劑的長效復合肥。肥效保持劑通過改性納米天然多孔礦物質和特制大分子聚合物共同交聯作用,遇水膨脹,疏松土壤;網狀結構能夠增加土壤透氣性能,活性因子提供土壤微生物營養,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強大的保肥保水功能,核心指標氮素溶出率≤70%,氨揮發抑制率≥15%,延長肥效,減少施肥次數,提高施肥效率,促進作物增產。
(4)藻力壯(藻巨能)海藻酸增效長效技術
海藻酸能結合、吸附氮、磷、鉀,螯合土壤金屬離子,氨揮發抑制率≥5%,延長氮肥肥效,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增加作物產量。同時海藻活性物協同磷、鉀加快淀粉等光合產物向籽粒轉運的速率,提高可溶性糖等物質合成,提升農產品品質。鄂中海藻肥海藻酸源自深海生物海帶精華,采用專利生物酶解技術,保留90%~96%海藻活性成分。
實踐證明,科學應用長效肥料不僅能提高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有效減輕環境壓力,是實現“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途徑。鄂中生態通過構建多技術融合的創新體系,將肥料特性、作物需求和施用方法有機結合,建立了完整的肥料形態~釋放速率關系模型,完美匹配作物需肥曲線。以工藝創新推動產品創新,以產品夯實科學施肥,為不同土壤-作物提供了定制化解決方案。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支持的加強,長效肥料必將在中國農業綠色轉型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研發部? 袁樂斌)
]]>
大棚蔬菜生產中,土壤鹽漬化已成為影響產量和品質的大問題。據統計,95%的老齡化大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鹽漬化,嚴重時減產可達3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大棚環境封閉,雨水淋溶少,加上過量施肥(化肥用量達露地4–6倍)和頻繁灌溉,導致鹽分在土壤中積累。
鹽漬化對土壤和作物都有很大的傷害。首先,它會讓土壤變得板結、龜裂,滲透性下降,根系伸展困難。這是因為鹽離子置換了土壤中的鈣鎂離子,破壞了土壤的結構。同時,鹽漬化還會導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區系失衡,有益菌減少,病原菌增多,病害發生率提高。
對作物來說,鹽漬化的傷害更是顯而易見。鹽分脅迫會讓作物的根系發育受阻,新根少且根尖容易褐變腐爛,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大大下降。這樣一來,作物的地上部分就會出現代謝紊亂,葉片出現鹽害,生長停滯,植株矮化,落花落果率增加,畸形果比例升高,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那么,如何應對大棚土壤的鹽漬化問題呢?
首先,要從源頭上減少鹽分的輸入。這要求我們合理施肥,避免過量使用化肥,特別是含氯化肥。建議使用鄂中水魔力或全水溶系列產品等精細化養分補給產品,通過設施農業設備精準控制施肥量。
其次,要促進鹽分的淋溶。在大棚休棚期,可以大水漫灌,讓鹽分隨水排出。這雖然是個簡單的辦法,但效果卻很不錯。
再次,要進行生物修復。可以通過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等方式,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數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鄂中仟金方豆粕肥、鄂中藻力壯等商品有機肥,以及鄂中高分子60億液體菌劑等微生物菌劑,都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以上防控手段及“三肥協作”(精施化肥+有機質+微生物菌),可以有效解決大棚土壤的鹽漬化問題。當然,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去做,才能讓大棚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得到真正提升。(推廣部 彭健)
]]>
萵苣作為餐桌上的常客,其品質成了消費者關注的焦點。然而,萵苣空心這一“頑疾”卻讓種植戶們頭疼不已。空心不僅讓萵苣失去了原有的脆嫩口感,更導致商品率大幅下降,經濟損失慘重。那么,萵苣為何會空心?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萵苣空心,其實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就像人體營養不良一樣,是細胞分裂與膨大失衡的結果。當萵苣莖部快速膨大時,如果內部細胞生長跟不上外部擴張的步伐,就會形成中空結構。
探究其根源,營養失衡首當其沖。硼元素是細胞壁構建的“建筑師”,一旦缺乏,細胞分裂就會亂套。而氮肥過量、鉀鈣不足,則像是給萵苣喂飽了蛋白質卻忘了維生素,導致其生長失衡。此外,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也會影響養分的吸收和利用。想象一下,萵苣的根系在板結的土壤中掙扎,就像人在狹窄的空間里難以舒展一樣,怎能茁壯成長呢?
水分管理也是關鍵一環。干旱后的突然灌溉,就像是給久旱逢甘霖的萵苣澆了一盆冷水,細胞過度膨脹導致結構破壞。特別是在結球期,水分波動過大,空心風險就會直線上升。
溫度變化也不容小覷。持續高溫加速呼吸消耗,同化產物供不應求;低溫則抑制根系活力,讓萵苣“動力不足”。晝夜溫差過大,更是讓萵苣生理活動陷入混亂,空心率飆升。
品種與農事操作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早熟品種細胞結構松散,易空心;而現代雜交品種則通過育種改良,抗空心能力顯著增強。種植密度過大、采收過晚,也會讓萵苣“喘不過氣”來。
那么,如何應對萵苣空心呢?科學施肥是關鍵。建議采用”有機肥打底、平衡施肥”策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改善土壤,為萵苣生長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推薦施用鄂中仟金方豆粕有機肥每畝80斤,配合使用鄂中高分子17-17-17,每畝160斤。追肥前期采用氮磷鉀平衡配方,施用鄂中高分子17-17-17每畝20斤,特別注意膨大期增施高鉀型復合肥,推薦鄂中高分子18-7-25每畝20斤。改善土壤的同時,能刺激萵苣根系吸收土壤里除大量元素外的硼、鈣等中微量元素,提高萵苣吸收養分的能力,增強萵苣的抗性。
除此之外,還需智能化水分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穩定,避免水分劇烈波動。環境調控技術,讓萵苣在適宜的溫度下茁壯成長。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從品種選擇到采收時機,嚴格把控每一個細節。
想象一下,當種植戶采用這些綜合防治措施后,萵苣們將告別空心,莖稈粗壯、口感脆嫩。消費者可以品嘗著這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而種植戶們,則收獲著豐收的喜悅和滿滿的經濟效益。(推廣部? 趙莉麗)
]]>
五月,小麥、油菜迎來收獲,秸稈處理也成為關鍵。我國高度重視秸稈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作為重要措施,對土壤改良和作物增產具有顯著效果。秸稈還田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改善理化性質,增強保肥保水能力,中和土壤堿性,降解農藥和重金屬殘留,增強植物和微生物生理活性,抑制雜草生長,并提供養分。
秸稈還田要有秸稈焚燒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發酵還田、秸稈過腹還田、秸稈離田式還田(秸稈快速制有機肥)等6大形式,但各有利弊。焚燒還田雖能清除有害物質,但資源浪費嚴重,污染空氣,已被禁止。粉碎還田效率高,保留養分,但易造成土壤間隙大,影響作物扎根,且分解慢,易誘發病蟲害。覆蓋還田操作簡便,保墑效果好,但不利于播種和灌溉。發酵還田能殺滅有害物質,充分腐熟養分,但發酵不均勻,費時費力。過腹還田形成生態循環,但操作復雜,不利于小型農戶。離田式還田制成有機肥,科學高效,但設備和技術要求高。
當前,小型種植模式下,粉碎和覆蓋還田較為普遍,但田間管理至關重要。管理要點如下:
1. 控制還田數量:每畝還田秸稈量以200公斤為宜,避免過多導致土壤間隙大,影響作物生長。
2. 補充氮磷肥:新鮮秸稈碳氮比高,微生物在腐熟過程中會與作物爭肥,消耗土壤速效養分。因此,需配合施用含氮、磷的肥料,如高氮配方肥(如硫氮炮32-0-0)和高分子磷酸二銨(13-44-0),以調節碳氮比,滿足秸稈腐熟和作物生長需求。
3. 施用石灰:在酸性和透氣性差的土壤中,秸稈腐熟產生的有機酸對作物根系有毒害。應施入適量石灰(30-40千克/畝)中和有機酸,促進秸稈腐熟和分解,防止作物中毒。
4. 加強病蟲害防治:秸稈中可能混雜草籽、蟲卵和病原體,易誘發病蟲害。因此,還田后需加強田間管理,及時監測病蟲害情況,采取防治措施,確保作物健康生長。
5.合理耕作:秸稈還田后,應根據土壤情況合理耕作,促進秸稈與土壤混合,加快秸稈分解速度。同時,耕作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能力。
6. 灌溉與排水:秸稈還田后,需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墑情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秸稈分解和作物生長,但避免積水導致作物根系受損。(推廣部 楊雙雙)
]]>
華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花生產區,近年來面臨著干旱少雨和土壤連作障礙的雙重挑戰。持續干旱導致土壤墑情不足,長期連作則加劇了土傳病蟲害的發生,花生死棵爛苗現象頻發,嚴重制約了花生的產量和品質。在此背景下,科學的水肥管理和田間管理措施成為實現麥茬花生穩產高產的關鍵。
華北地區年均降水量減少,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加之連作導致的病原菌和蟲卵積累,使得花生土傳病害發生率高達30%-50%,部分田塊減產甚至超過50%。然而,新型功能性肥料的研發應用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鄂中仟金方微生物生態復合肥等產品的出現,不僅提供了全面營養,還能改良土壤、增強作物抗逆性,配合科學管理措施,有望在逆境中實現穩產高產。
鄂中仟金方微生物生態復合肥,集有機、無機與生物功能于一體,具有以下優勢:
三、科學種植管理方案
(一)播前準備與基肥施用
(二)播種與苗期管理
(三)科學水肥一體化管理
(四)病蟲害綜合防治
四、結語
實踐表明,采用上述管理方案,即使在干旱年份,麥茬花生畝產也可達350-400kg,增產20%-30%,籽粒飽滿,出油率高,商品性好。面對挑戰,種植戶應轉變傳統觀念,采用“以肥防病、以菌抑菌”策略。鄂中仟金方復合肥與“花生三遍藥”的科學應用,不僅緩解干旱脅迫,控制病害,還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節水節肥、增產增收。希望廣大種植戶積極采用新技術,促進花生產業的穩定發展。(推廣部 黃修俊)
]]>果園土壤四大“病癥”包括:酸化中毒導致鈣鎂流失,果實苦澀開裂;板結“窒息”使根系淺薄,抗旱抗寒能力減弱;養分失衡,讓果樹“虛胖”,易發黃龍病、臍腐病等;鹽漬化“癱瘓”,則讓根系脫水死亡,葉片焦枯。這些“病癥”的根源在于化肥濫用、有機質匱乏和果園管理粗放。
為拯救果園土壤,鄂中生態提出了“三維療法”:
以“有機肥+生物炭”重建土壤“骨架”,提升有機質含量,改善孔隙結構。
每年施仟金方6億生物有機肥120-150kg/畝,搭配秸稈還田(搭配硫氮炮使用,不僅可以加速秸稈降解,還可緩解因秸稈分解導致的氮饑餓現象),提升有機質至1.5%以上。然后,每畝混入50~100kg生物炭,吸附重金屬,改善孔隙結構。
2、利用“微生物菌劑”激活土壤生命力,分解有機物、固氮解磷、抑制病原菌。
基肥中添加100-120kg/畝藻力壯10億菌肥+高分子二銨(13-44-0)30-90kg/畝(根據果樹大小適當施用),配合沖施高分子60億液態菌劑20kg/畝進行灌根。
3、通過“水肥一體化”與“綠肥輪作”,節水節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為土壤提供持續養分。
通過滴灌、噴灌同步施肥(鄂中水魔力大量元素水溶肥30-10-10;20-20-20;15-5-40),節水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至60%。同時,果園間套種紫云英、苜蓿等豆科植物,翻壓后提供氮素及微量元素。
土壤修復非一日之功,需要果農轉變觀念,從“重產量、輕土壤”向“土壤健康為核心”轉變。科學施肥、有機替代、生物調控三位一體的策略,不僅能讓果園土壤“康復”,還能實現“提質增效”。
未來,果園管理的核心將是土壤健康。只有讓果樹“吃飽喝足”,才能結出自然甜美的果實,畢竟好土方能出好果,這不僅關乎果農的收益,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推廣部 田彩云)
]]>那什么是重茬呢?重茬是指同一種作物,或同科作物在連續種植后,即使在正常管理情況下也會出現作物長發育不良,產量降低,品質變劣,土傳病害增多,土壤養分虧缺等現象。俗稱重茬病。引起重茬的原因十分復雜,是作物、土壤兩個系統內部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土壤肥力下降
某種特定的作物對土壤中礦質營養的需求種類及吸收的比例是有特定規律的,若同一作物長期連作,必然會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虧缺,在得不到及時補充時,便會出現木桶效應。另外,如果施肥時不注重作物的需肥特性,盲目施肥會造成某些元素的累積,引起元素的拮抗效應,加重木桶效應,并容易引起單鹽毒害,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使作物抗逆能力下降,產量和品質降低,嚴重時還可能導致作物死亡。
2.根系自毒作用
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根系會不斷向土壤中分泌一些有機酸或無機物。其中一些分泌物能促進土壤難溶養分的分解轉化為作物可吸收的離子態養分。但有一部分會在土壤中積聚,達到一定量時會對作物自身產生毒害作用。因而同一作物長期連作必然會引起有害根系分泌物的大量聚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3.病原微生物增多
土傳病蟲害是引起重茬的最主要的因子。正常情況下種類多且數量大的土壤有益微生物會與作物形成相應的共生關系。且不同作物根際微生物種群結構不同,同一作物長期連作,作物與微生物相互選擇的結果,造成了某些寄生能力強的種群,在根際土壤中占突出優勢。與此同時一些病原細菌,真菌以及線蟲,因拮抗菌數量減少,而數量激增,使原有的根際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土傳病蟲害發生,影響作物生長。
那么如何防治重茬呢?
重茬目前還無法徹底根治,但通過有效措施可以減輕重茬危害
1.實行輪作
實行輪作,避免同種作物或同科作物長期連作,是緩解重茬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選擇小白菜等需氮較多的作物,與需磷較多的豆類作物,或需鉀較多的根莖類作物進行輪作。可使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鉀等各類營養都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也可以通過與病原菌非寄主作物的輪作,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從而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
2.培肥改土
合理使用有機肥和化肥,做到平衡施肥,實行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氮磷鉀合理配比,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可以有效減輕土壤酸化或鹽堿化,平衡土壤環境能有效防治重茬危害
3.增加有益微生物
土壤有益微生物具有殺死土傳病菌,修復土壤微生物菌群,降解根系自毒現象產生的分泌物,并加速釋放被土壤固定的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作用。因而人為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能夠有效防止重茬危害。鄂中公司的仟金方系列產品,里面定制添加了復合微生物菌群,具有“一清,二調,三補”的功能特點,對于重茬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推廣部 王向輝)
]]>?? 誤區一:用量越大,效果越好?
報酬遞減律不僅適用于經濟學,也適用于施肥。作物產量會隨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限度后,增產效果逐漸減弱,甚至可能因過量施肥導致減產。因此,施肥應根據作物需肥規律、目標產量及經濟效益,科學合理施用,而非一味追求高用量。
誤區二:只講數量,不看總養分及配比?
不同作物及不同生育期,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不同。科學施肥不僅要關注肥料總養分(N、P2O?、K2O的質量分數之和),還需根據作物需求合適配比,謹防不良廠家用無效養分冒充有效養分。
誤區三:肥料離種子、根系越近,效果越好?
植物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區,施肥過近會導致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引發“燒苗”。因此,施肥應與種子、根系保持8—15厘米的安全距離。
誤區四:有機肥對產量提升意義不大?
土壤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雖然僅占土壤干重的0.5%~2.5%,但其作用不可忽視。有機肥不僅能直接提供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對作物產量、品質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誤區五:中微量元素需求量少,作用不大?
植物生長必需的16種元素中,中微量元素雖含量較少,但其作用不可替代。根據最小養分律,作物產量受土壤中相對含量最小的有效元素限制。忽視中微量元素的補充,即使增加其他養分也難以提高產量。
誤區六:肥料價格越高,種植成本越高?
肥料成本的高低應以投入產出比衡量。在同等用量或投入下,能帶來更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肥料,才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因此,肥料價格高低不能直接反映其成本效益。
誤區七:含量配比一樣、效果就一樣
相同配比的肥料效果受施肥量、方法、產品質量、生產工藝及增效技術等因素影響。水溶性好、養分均勻的肥料效果更佳。此外,不同養分形態(如硝態氮與銨態氮)在不同作物和場景中的表現也不同。
誤區八:產量、質量上不去就是肥不好?
作物產量和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水分、溫度、氣候、土質、施肥方法、種子質量、農藥使用及田間管理等,施肥僅是其中之一,不能將產量問題簡單歸咎于肥料。
科學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大家應摒棄以上誤區,根據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能力、肥料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土壤的相互作用等,擬定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率,謀求施肥的最大經濟效益。(研發部 袁樂斌)
]]>一、正確的肥料
1、根據不同的土壤情況,選擇合適的底肥。比如沙土地,可選擇生產工藝水溶性差的肥料,或者保水的功能性增效肥及緩控釋肥料,增加肥料的長效性,防止作物早衰;黏土地可選擇水溶性好的肥料,像高塔造粒及氨化造粒的速溶性肥料(鄂中硝硫基、高分子高塔造粒),防止出現當季作物收獲時肥料還沒化完的現象。
2、追肥要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及肥料本身特性,各種作物都有其生長節點,按節點根據肥料特性適時追肥。
3、避免肥料拮抗,比如防止大量元素磷與鈣、鋅的拮抗。
二、正確的組合
1、使用正確的基肥追肥比例。粘土底肥多用,沙土底肥少用。
2、不同時間氮磷鉀肥料的正確配比,比如玉米,一炮轟施肥,就要考慮氮磷鉀的利用率和玉米需肥量,做到既不多施也不少施。
3、土壤酸堿性與肥料之間的配合。酸性土壤多用堿性肥料或者生理中性肥料,比如專攻、專美產品等。
4、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的組合。比如玉米對鋅比較敏感,在使用鄂中玉米復合肥的時候添加適量的鋅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5、大量元素肥料與植物調節劑的配合使用。
三、正確的用量
1、按照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中養分轉化過程合理施肥。
2、按照目標產量,根據土壤中養分含量合理地施用肥料,避免過量施肥,造成肥害。
四、正確的時間? ??
1、底肥要根據翻地時間和地溫考慮用肥用量。地溫低多用高磷復合肥,地溫高可用平衡肥或者高氮鉀肥。
2、追肥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養分需求規律及肥料的特性施肥,切勿提前施肥或者延后施肥,避免錯誤的時間用肥。
五、正確的位置
施肥的目的是讓作物吸收,吸收多少,所以肥料要施在根毛集中的根區,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以上施肥原則,合理解決了“為什么施肥,如何施肥,何時施肥”的問題。(推廣部 劉勇平)
]]>